光污染_照明光污染_光污染形式_光污染是什么?
日出晨曦,日落黃昏,伴著晝夜的更迭,人們對光的追逐和探索從未放棄?;鸬某霈F給黑暗的夜晚帶來了光明,人們開始利用和掌控火來滿足工作生活的光需求,唐代白居易詩云“燈光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這一詩句反映了在我國唐代就已經使用光來裝飾市的夜晚。
1879愛迪生發明了白熾燈,照明技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1882年7月26日,上海點亮了中國第一盞電燈,開啟了中國城市照明由燈燭照明向電氣照明的轉變。
起初的城市照明是以為城市居民夜間生活提供必需的光照條件為目的的,是基于安全、防范、防災考慮的功能性照明,隨著城市和燈具技術的發展,人們開始通過光的各種特性——亮度、色彩、色溫變化來滿足對城市照明美的追求。
城市照明在經歷了孕育期、萌芽期、成長期后,進入成熟期。這一時期城市景觀照明建設在量方面已達到相當的規模,由于成長期的快速發展,片面的追求“亮”和城市之間進行不切實的“亮度攀比”,大量的光源使用,形成了光污染,影響我們的生活。
光污染主要形式包括:眩光、光入侵、光溢散、天空發亮、以及較為特殊的光老化、光誤導和頻閃干擾等。
光老化:是指光源中輻射出的非可見射線對人體、生物和建筑等造成損害的光污染和紅外線輻射污染,如美術館、博物館的照明,照明光源中的紫外線和紅外線會使貴重名畫和古董褪色,百貨商店為了保護對光線較敏感的高級商品,也要對照明的燈光進行光照能量的控制。
眩光是指視野中的亮度分布或亮度范圍的不適宜,或存在空間或時間上極端的亮度對比,以致引起視覺不舒適感覺和降低物體可見度的視覺條件。眩光分為直接眩光和間接眩光。直接眩光分為失能眩光和不舒適眩光。
失能眩光會降低物體和背景之間的亮度對比,導致可見度下降,甚至暫時失去視力。例如電燈或太陽光等光源直接照射到我們的眼睛,使我們很難看清物體,夜晚開車,對面來車的前照燈光直接照射到我們的眼睛,我們會感到刺眼等。
不舒適眩光雖然不明顯地降低可見度,但會使人感到不舒服,影響注意力的集中,長時間會導致人眼的疲勞。例如頂棚上布滿裸露燈泡的房間里,燈光直射到我們的眼睛,我們會感到很不舒服。
眩光也稱反射光是指光線被觀察物反射,使文字、圖像等不容易看清產生的眩光。如辦公室里計算機屏幕等設備的畫面反射照明的光線,使我們工作起來很不舒服,為了避免這一現象產生,我們可以使用智能照明系統的調光作用,降低辦公室照明燈具的亮度。
頻閃干擾是指在一定頻率的變化光照射下(通常在50HZ下),觀察到物體運動顯現出不同于實際運動的現象。霓虹燈是最常見的廣告燈光,霓虹燈閃爍過快或過亮時造成頻閃,商業區霓虹燈大量密集,無論是光色、亮度、變化頻率都不同,是頻閃干擾最集中的地方。 頻閃引發視覺疲勞、眼花,偏頭痛、青少年近視等問題,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
過度人工照明浪費電力資源,發電產生的廢棄物,如C02、SO2等還是酸雨和光化學煙霧的主要產生源,對城市環境和氣候造成嚴重的污染和負面影響。
城市天空發亮主要是由過量的人工光直射或反射造成,許多低品質的室外照明所產生的上射光、溢散光、反射光等都能夠增加城市夜空的亮度。晝夜節律是人的循環正常的保障,減少或忽視黑暗,會嚴重影響到人的健康和生活。天空發亮光污染嚴重的地方,無法保證室內睡眠環境的黑暗。長時間在亮光環境中休息,輕則使生物發生紊亂,重則還會使大腦長期得不到真正的休息,產生神經衰弱,誘發精神疾病。
照明產生的光污染越來越被人們關注和重視。20世紀90年代提出綠色照明的概念,我國也在1994年開始實施推廣綠色照明工程。綠色照明工程是一項旨在節約能源,保護環境、在各照明場所實施綠色照明的系統工程,綠色照明內容兼顧各個環節的節能,如照明節能、管理節能以及污染防治,從而實現安全舒適的照明環境。
智能照明控制系統能過科學的管理方式和多種控制功能結合,通過調光、自動控制燈具的開關,實現照明的節能,減少光污染。
- 上一篇:智能照明控制系統在景觀照明設計中的應用 2015/12/7
- 下一篇:行業首個基于地理位置感知控制智能家居系統曝光 2015/8/16